当前所在位置: 南方在线主页 > 资讯 > 正文 >

“瞎”了半年,一针重见光明

2024-05-20 16:39:09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-
摘要

视网膜静脉阻塞致使黄斑水肿,梁阿姨视力骤降至 0.01。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因此突发转折,她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“眼中风”的可怕。


对此,专家提醒:视网膜静脉阻塞不容小觑!可引发黄斑水肿、玻璃体积血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出现,从而导致视力下降,眼前黑影遮挡,视物变形等,给人们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与折磨。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疾病,应积极控制全身疾病,并定期检查眼底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

眼内打一针,梁阿姨重见”光明”


大概在半年前,梁阿姨突然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,随后前往其他医院就诊检查,被诊断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。当时进行了保守治疗,仅吃药和滴眼药水的方式,效果并未见好转。如今,梁阿姨的眼睛几乎快要看不见东西了。经过多方打听,她最终来到了顺德爱尔眼科医院寻求医治。


经过综合眼病科主任邹大和医生耐心且细致的检查,发现梁阿姨是由视网膜静脉阻塞引发黄斑水肿,进而导致她的视力严重下降,仅为 0.01。按照诊疗的定义,这已经属于一级盲的程度了。梁阿姨情况并不乐观,然而邹主任秉持不放弃帮助每一位患者的理念,建议梁阿姨进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。


正常成年人的裸眼视力为1.0及以上,一级盲是指视力从光感到0.02,或者视野半径<5度;二级盲是视力从0.02-0.05之间,或者视野半径<10度;一级低视力是指视力从0.05-0.1之间,二级低视力是0.1-0.3之间。



术后,梁阿姨就明显感觉到视力有所好转,随后半个月复查,得知自己的视力已经从之前的0.01提升到了0.15,她惊喜万分!更令人振奋的是,一个月后再复查,梁阿姨的视力竟然恢复到了 0.4,效果特别好,这让梁阿姨欣喜若狂!


梁姨特别衷心感谢邹主任让她重见“光明”。她感慨不已地说道,“这玻璃体注药术真是患者们的福音啊”。


梁姨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前后对比


小血管,大问题,警惕视网膜静脉阻塞


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在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一种眼底血管阻塞性疾病,通俗上说就是眼睛的血管发生了“中风”。通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静脉血栓形成,导致血液回流障碍,引起一系列相关症状。


我们眼底视网膜有两组血管系统,即视网膜动脉系统和视网膜静脉系统。视视网膜动脉给予视网膜营养支持,犹如城市的自来水管,视网膜静脉带走代谢产物,犹如城市的下水道,一旦下水道主干和分支阻塞,就会引起相应位置的破裂,引发黄斑水肿、玻璃体积血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出现。表现为视网膜出血、水肿,发生于黄斑区就会影响视力。症状轻微时眼前呈现黑影漂浮感,严重时视力骤降,然后什么也看不见,不痛也不痒。


视网膜静脉阻塞如何治疗?


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、激光治疗、手术治疗等方式。早期建议尽早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,封闭渗漏区防止继续渗流,封闭无灌注区防止新生血管形成。对于累及黄斑区的病人,建议通过注射抗VEGF药物进行治疗,能够较好的改善黄斑水肿引起的视力下降。



什么是玻璃体腔药物注射?


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术(眼内注药),是一种通过微针(25/30G)将药物注射到玻璃体腔内的治疗技术。和眼内注药相比,传统全身用药(口服药)、以及局部用药(眼药水和眼药膏)很难直达病变部位,药物进入眼球会受到一些影响,难以在眼内或眼底形成有效的药物浓度,疗效有限。



眼内注药则不同,它能把药物直接输送到眼内,通过局部用药,能实现相对较小的药物剂量在病变区域达到较高浓度的同时,大大发挥药物作用。梁阿姨就是通过玻璃体腔药物注射,有效控制了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并发症,视力从原来的0.01提升至0.4。


定期眼底检查,早发现,早治疗


顺德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眼病科主任邹大和提醒大家:对于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有潜在视网膜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,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是预防视力丧失的关键措施。一旦出现视力模糊或视物变形等异常情况,应立即就医。通过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,大多数视网膜疾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,保持良好的视觉功能,避免未来可能需要的更复杂和风险更高的治疗方法,确保每位患者都能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视觉健康。


推荐阅读:叶紫

相关滚动